大家好,今天给大家分享盾是什么结构,一起来看看吧。

《汉字里的战争》之——

“盾”的演变

“矛”的崛起逐步取代了“戈”作为兵器老大的地位,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“干”的地位(“干”字的故事我们前面第二讲已经讲过了)。“戈”的年代,面对“戈”的“砍”和“啄”两种主要攻击方式,“干”还可以从容应对,与“戈”相抗衡!可是“矛”就不一样了,它太凌厉了!“干”根本就防不胜防。但是“干”有一种可贵的品质:善于学习和思考!它很懂得如何在战争中通过学习来改进自我。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,“干”终于想到了改进自己的方式!我们从图片中来看看以前的“干”和改进后的“干”的变化。

(以前的“干”)

(改进后的“干”)

“干”在自己的躯体上缠绕了一圈又一圈的藤木材料,为原始的盾牌便出现了!后来又不断改进,在缠绕的藤条上又蒙上兽皮并涂刷上一层一层的漆料,后画上狰狞的虎兽图案。“干”正式改名为“盾”!

三千多年来,“盾”不断学习和改进自我。有付出就有收获!青出于蓝而胜于蓝!如同进攻性兵器中的“矛”一样,“盾”终被视作防护器具中具代表性的标本。人们也渐渐开始忘记为原始的盾牌是从“干”脱胎而出,青铜时代的皮盾,已镶嵌有青铜铸造的泡钉或兽面盾饰。到中国历史上的两周时期,“盾”与“矛”成为单兵作战的配套兵器,逐渐替代干戈,成为大量装备的兵器。

“盾”字原本是一个象形字。甲骨文中的“盾”字,就是上古时期盾牌的象形白描。

(甲骨文里的“盾”)

而金文中的“盾”有两种样子,一种就是甲骨文“盾”的延续。

(金文里第一种的“盾”)

第二种的“盾”则是另起炉灶,造出了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:上边是一个人形,下边是一个“由”形的盾牌之状,两形产生会意,表示手持盾牌对**的防护。

(金文里第二种的“盾”)

小篆中的“盾”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讹变,盾牌的形象讹变为“目”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目象盾之用,兼形与意而成文也。”

(小篆的“盾”)

(隶书里的“盾”)

(现在使用的楷书里的“盾”)

我现在越来越相信,兵器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。“矛”与“盾”面对困境不气馁,而且能化被动为主动。认清形势,不断学习,改进自我!终称霸兵器史五千年,同时又用自己的历史演绎人类哲学中著名“矛盾”的永恒观。

以上就是盾是什么结构的内容分享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