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给大家分享惠的部首是什么,一起来看看吧。

5·16 子谓子产: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”

子产

子产,姬姓,公孙氏。名侨,字子产,又字子美,谥号“成”。春秋**家、思想家。历史典籍以“子产”为通称,亦称公孙侨、公孙成子、国侨等等。他是郑穆公之孙、公子发(字子国)之子。

孔子说,子产这个人是个正人君子啊!他的君子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:自我修养谦逊有礼,事奉君主恭敬谨慎,养护百姓恩惠有加,役使百姓合乎道义。《宪问》篇中孔子还评论过一次子产:或问子产。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有人问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啊,怎么就值得夫子给与这么高的评价呢?孔子回答说:“他是个惠人啊!”本章也说子产“其养民也惠”,什么是惠人呢?“惠”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,本义指仁爱,一说指聪慧,引申为柔和、温顺。仁爱体现在行动上是给人以财物或好处,故引申指施舍。又指恩惠、好处,用作名词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释“惠”为“仁也”,意为仁爱。由这两章内容及“惠”字的解释,我们可以确定在孔子心目中子产是个仁爱之人,是个对老百姓恩惠有加之人。

子产未从政时就已经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。其父公子发(子国)和其兄公孙辄(子耳)率郑国军队入侵蔡国大胜而归,还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(xiè)。举国欢腾,唯有子产面露愁容。子产说:像郑国这样的小国不崇文治,却尙武功,这是在引火烧身,国之不幸啊!假如楚国人兴师来伐,我们能不顺从吗?顺从了楚国,晋国的军队来了,我们又该如何呢?郑国不崇文而尚武就会招致晋楚两国的进攻,从今往后,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。

子产公元前543年执政,先后辅佐郑简公、郑定公,卒于前522年,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执政长达22年。如果没有子产,郑国恐怕早就亡国了。

子产充分认识到郑国“国小而逼,族大宠多”的问题。郑穆公的后代称“穆族”,其中存续并成为世卿的称“七穆”。子产上任伊始,对内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穆族。攘外必先安内,只有“七穆”团结,国家才能安定。子产亲眼见证了穆族间的残酷争斗,西宫之*中子产的父亲子国遇难,但子产沉着镇定,成功平定了动*。纯门之*后子产成为卿。伯有之*涉及良氏与驷氏之争,子产为两家的争执而痛心,不偏不倚。为团结穆族,他可谓是用心良苦,费尽心机。通过他的人品、才华和见地,使得各族都能团结在他的周围为朝廷效力,有效遏制了“七穆”内部的离心力。外交上,子产确立并坚持“从晋和楚”的外交方针,为货架利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。郑国夹处于晋、楚两大国之间,子产在与两国交往时能够不卑不亢,竭力维护本国利权。

在确定了安内、攘外的大政方针之后,子产进行了“强郑”的一系列改革:

田制改革——为田洫:前543年(郑简公二十三年),子产执政伊始,就在郑国推行田制改革,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,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,对私田按地亩课税;以此来应对贵族占田过限、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情况。

赋役改革——作丘赋:“作田洫”后五年,子产又“作丘赋”。“丘”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,要求“丘”所在的“野人”供应军赋。这项改革主要是打破当时国野的分界,把原来只有国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兵役扩大到野人,大大扩大了兵源,符合春秋末期战争发展的趋势。

法制改革——铸刑于鼎: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(“刑书”)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,令国民周知。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。这一举措否定了“刑不可知,则威不可测”的秘密法,使民众对于主政者所确立的是非准则能够事先掌握,对于个人行为的后果能够有预测的可能性。刑书的公布象征着“编户齐民”法律的诞生,不论在法制史上还是在社会史上,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
人事制度改革——择能而使:子产能够选贤举能并且人尽其才。我们用孔子在《论语·宪问》中的话来看看子产的用人之道。子曰:“为命,裨谌(bì chén)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修饰之,东里子产润色之。”孔子说:“郑国拟定的外交公文,都是由裨谌起草的,世叔组织研究并提出意见,再由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,后由子产修改润色。”一封外交辞令的起草,子产都会发挥各类人员的专长,反复研究,后定稿。

子产在个人思想品质上信德而不信邪,拒绝向神鬼祈祷,主张修德免灾。后病危交代薄葬,廉洁终生,并告诫继任者子太叔为政要宽猛相济。

公元前522年(郑定公八年)子产去世。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,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,说:“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,老百姓将来依靠谁!”另有记载说,子产死后,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,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,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,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。孔子闻讯而泣,评价子产道:“古之遗爱也。”

《左传》中记载了大量子产的事迹:子产不毁乡校;子产告范宣子轻币;子产却楚逆女以兵;子产坏晋馆垣;子产弗与晋玉环;郑子产论晋侯疾等等。我们今后有机会可以认真读读左传。

在孔子看来,子产堪称春秋时执政者的楷模。但孟子却不这么认为。子产听郑国之政,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(zhēn wěi )。孟子曰:“惠而不知为政。岁十一月,徒杠成;十二月,舆梁成,民未病涉也。君子平其政,行辟人可也,焉得人人而济之?故为政者,每人而悦之,日亦不足矣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子产主持郑国的政务时曾用自己的座车在溱水、洧水边载他人过渡。孟子佐以孔子对子产“惠人也”的评价说子产“只知道布施恩惠,但却不懂得用道德治理国政。如果十一月搭好路人的便桥,十二月搭好行车的梁桥,民众渡河就不会为难。君子以仁德整治好自己的政务,外出使行人避道都没有关系,怎么能一个个人去满足呢?因此,治理国政的人去使每个人感到愉悦和满意,那连时间也不够了。”孟子认为,子产渡人只是行小惠,而没有抓住为政的根本之道。

恭敬

“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。”在《论语》中恭、敬是两个常用词。孔子“温良恭俭让”的修养,他对人非常恭敬,不管是谁,他都会以礼待之。而对事,孔子更是一种恭敬认真的态度,战战兢兢如履薄冰。

曾国藩的一生都在提倡和践行“敬人”,正是是人是鬼都敬三分的修养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对人不懂得“恭敬”,遇事不懂得“敬畏”。简单地把对人恭敬理解成溜须拍马。行事一味莽撞,粗暴对待难得的机遇,以至于一事无成还不知道原因。这就是孔子所批评的“狂简”。

敬天、敬地、敬祖宗、敬人、敬事、敬自己。

道客村曰:

严于律己行己恭,

宽于待人事上敬;

养民使民惠义首,

子产为政郑人福。

【译文】

孔子评论子产:他的君子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:“他的自我修养谦逊有礼,他事奉君主恭敬谨慎,他养护百姓恩惠有加,他役使百姓合乎道义。”

以上就是惠的部首是什么的内容分享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