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给大家分享火田是什么字,一起来看看吧。

“燎”读作“liáo”时,本义为烧草木,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燎之方扬,宁或灭之。”郑玄笺:“火田为燎。”古人刀耕火种,种田之前要放火焚烧,称为“火田”。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这里用“燎”不用“烧”,用的正是此义。“燎”后来引申为延烧,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”毛传:“庭燎,大烛。”孔颖达疏:“庭燎者,树之于庭,燎之为明,是烛之大者。”《经典释文》:“郑云:在地曰燎,执之曰烛,树之门外曰大烛,于内曰庭燎,皆是照众为明。”除夕夜,在院子里点燃火把、火堆,古称“庭燎”,现在有的地方仍有此习俗,称为“生旺火”。庭燎的目的除了日常的照明和取暖,更有驱邪、祭神、祭祖之寓意在,旺火也象征着兴旺发达。老黄县习俗,过年的时候要用白菜根、萝卜和胡萝卜切割成块,然后挖出坑洞,灌入融化的蜡烛油,中间用黄表纸卷的纸捻儿做灯芯儿,这称为“割灯”。大年三十晚上,要在南墙的天地窝儿下面点两个菜灯,门口还要挂灯笼。这天晚上,再俭省的人家也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,搞得屋里屋外灯火通明,这未始不是“庭燎”的遗风。黄县还有一个民俗,正月十五傍晚要上灯,即去祖坟上点几盏割好的菜灯,好给老祖宗照着抓虱子。晚上还要在家里点“地灯”,即在灶台口、窗台下面、门枕上点几盏菜灯。正月十六晚上要点“天灯”,即在锅台上、窗台上和门斗上点几盏菜灯。《周礼·天官·阍人》:“设门燎。”注曰:“地烛也。”点地灯即是古人所说的“门燎”,看来老黄县的民俗也是源远流长啊。

古人很早就观察到,“燎”产生的火焰会对皮肤造成伤害,渗出的组织液会形成水疱,所以就把由于烧伤、烫伤或上火,在皮肤或黏膜的表面形成的水疱称为“燎泡”,比如:她胳膊上嘞燎泡有铃铛大。

黄县话还有个词儿叫“火燎燎嘞”,一个意思是形容伤口疼痛的烧灼感,比如:手上嘞口儿火燎燎嘞疼。另一个意思是心里像火燎一样的焦灼,比如:我一想起这事儿,心里就火燎燎嘞。

“燎”读作“liǎo”时,意思是挨近火而烧焦,比如:她把头发燎喽。过去盘锅台是个技术活儿,锅底离炉底远了,费火;离炉底太近,火苗燃烧不充分,容易把锅底烧黑,称为“燎锅底”。用不多长时间锅底就会结一层“烟燎灰”(此处“燎”轻声减音,“iao”读作“iu”,“蛣蟟”“换调”都是这样读的),影响热量的传输,所以燎锅底的锅灶热得慢,比较费烧草。得找明白人根据锅底与炉底的距离以及釜台眼儿的吸力进行调整,达到一个佳值。好锅灶的标准就是省时省草,不燎锅底。黄县话还有个词儿叫“火烧火燎嘞”,多用来形容身上热得难受或心中十分焦灼。与“火燎燎嘞”意思相近,但“燎”字发音不同。

过去办红白喜事,来的客人多,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,根本没地方烧开水,于是燎壶就应运而生了。

燎壶又叫燎心壶,是用马口铁打的,分内外两层,内层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空腔,水盛在内外两层铁皮之间。烧水的时候,拣几块砖摆好,把燎壶坐在上面,把劈柴塞在燎壶的空腔里点燃,这样木柴燃烧时壶的受热面积大,一会工夫就能烧开一壶水,再多的客人也应付得了。燎壶和水壶不一样,一个村子也就一两把,谁家有事要提前去借,然后专门安排一个半大小子负责烧水,本人就曾数次荣膺这一重任,那感觉,就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一样。

以上就是火田是什么字的内容分享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